标题:五大“幼儿敏感期”解析:家长误解可能导致的伤害与正确应对之道
正文:
文/贝贝豆育儿课堂(原创文章,欢迎转载分享)
《儿科医生》曾有这样一幕:5岁的男孩小小(化名)始终保持着吃手指的习惯,即便过了吃手指的年龄,他仍忍不住将手指放入口中。这是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,尤其是在宝宝7、8个月大时,家长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来帮助宝宝戒掉这一习惯,但为何宝宝仍会“记吃不记打”,坚持啃手指呢?
对此,儿科医生指出,这其实是家长未正确处理“幼儿敏感期”所致。简单来说,就是宝宝的敏感期“推迟了”。这就像一辆小车正常行驶时遇到障碍,父母选择绕过去或强行消除障碍,看似解决了问题,实际上只是延迟了问题的发生时间,被“藏起来”的问题终会爆发,并造成更大的麻烦。
现代医学证明,长大后的一些坏习惯,其实是“幼儿敏感期”的一种弥补。例如,抽烟、酗酒本质是儿时“手足敏感期”的发育不足,宝宝平衡性差、运动天赋低则是“运动敏感期”没有得到正确应对的必然结果。这背后体现了敏感期的螺旋上升性。
事实上,宝宝的敏感期不止这一特点。它还具有螺旋上升、反复性强,必然性、无法逃过,以及次序发生,需家长根据不同敏感期的特点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”等特点。
宝宝的敏感期主要分为五部分,根据月龄的不同,敏感期也会按照既定的顺序依次出现。从宝宝对光的认识,到宝宝的吃手指,再到幼儿园期间的交往能力和交往习惯,这些都是宝宝在不同敏感期的表现。
语言敏感期(0~6岁):决定宝宝将来能否口齿伶俐,思维敏捷的关键。家长需要引导宝宝说话,纠正发音,帮助宝宝平滑地度过这一关键阶段。
秩序敏感期(2~4岁):宝宝对于有序环境的需要。家长应从自身做起,帮助宝宝建立内心秩序感。
运动敏感期(0~6岁):宝宝运动平衡感,运动能力发育前提。父母应积极配合,按序发育,帮助宝宝完成运动敏感期的任务。
感官敏感期(0~6岁):宝宝戒掉咬手指的关键时期。家长应生活引导,接触为主,避免宝宝咬手指。
社会规范敏感期(2.5~6岁):让宝宝积极主动地和其他小伙伴做朋友。家长应明确规范,帮助宝宝锻炼社交能力。
家长应做好充足的准备,了解宝宝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敏感期,并正确应对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宝宝健康成长,避免因为家长的误解和忽视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伤害。
育儿寄语:在宝宝成长的道路上,家长的引导和陪伴至关重要。了解并正确处理“幼儿敏感期”,是对宝宝最好的关爱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深圳艾威序养生科技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解析五大“幼儿敏感期”,浅谈家长“不懂”会给孩子造成多大伤害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