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:
《论语》的日常解读,带您走进孔子与弟子间的智慧交流。
一、原文及译文
原文:“冉有曰:‘夫子为卫君乎?’子贡曰:‘诺,吾将问之。’入,曰:‘伯夷、叔齐何人也?’曰:‘古之贤人也。’曰:‘怨乎?’曰:‘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。’出,曰:‘夫子不为也。’”
译文:“冉有(问子贡)说:‘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?’子贡说:‘嗯,我去问他。’于是就进去问孔子:‘伯夷、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?’(孔子)说:‘古代的贤人。’(子贡又)问:‘他们有怨恨吗?’(孔子)说:‘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,为什么又怨恨呢?’(子贡)出来(对冉有)说:‘老师不会帮助卫君。’”
二、背景分析
此段对话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,当时他居住在卫国。卫国国君辄(卫出公)即位后,其父蒯聩(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)回国与他争位,形成了所谓的“父子争国”。冉有和子贡作为孔子的弟子,对于老师是否会支持卫君辄产生了疑问,因此有了这段对话。
三、对话解析
- 冉有的疑问:冉有首先提出了疑问,即老师是否会帮助卫君。这反映了当时弟子们对于孔子政治立场的关注。
- 子贡的询问方式:子贡采用迂回的方式,先问孔子对伯夷、叔齐的看法,避免了直接触及敏感话题可能带来的尴尬。
- 孔子的回答:孔子对伯夷、叔齐的评价,展现了其对于仁道的理解和追求。
- 子贡的推断:根据孔子的回答,子贡推断出孔子不会支持卫君辄与其父争位,因为孔子反对为了权力而争斗。
四、总结
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制的维护以及他对于仁道的追求。孔子认为,真正的贤人应该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,而不是为了权力而争斗。同时,这段对话也展示了子贡的谈话艺术和对于老师思想的深刻理解。
图片描述(此处请提供具体图片内容,以便进行更准确的描述)
图片展示的是孔子与弟子们围坐在一起的场景,他们正专注地讨论着《论语》中的某段内容。孔子面带微笑,耐心地解答着弟子们的疑问。背景中,古色古香的建筑和雅致的装饰,展现了孔子时代的文化氛围。
希望这个重新润色后的标题和内容能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深圳艾威序养生科技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qqq每天读《论语》 一、原文及译文 原文为: 》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